NIKKOR Z 35mm 1.8S 以光圈1.8制霸的當代鏡皇
一個相機系統中,機身的更新速度大概是2年一改,而鏡頭的更新速度可能是5年、10年一改,因此很多拍照拍比較久的前輩都會說鏡頭其實才是一家廠商最重要的資產。
然而, 一個相機系統中有什麼東西會比鏡頭更新還要更久呢?答案就是卡口規格
鏡頭卡口的設計關係到了整個系統往後20年甚至60年的未來,而且一旦累積的鏡頭群到達一定數量之後,就更難以將其砍掉重練,所謂的『鏡頭包袱』不只是在形容消費者被鏡頭群綁住,也是在形容廠商對於鏡頭設計上被自己所制定的卡口所侷限。
如果你懶得看圖文版可以看看小弟拍的影片版本介紹:
55mm大接環的好處有三個:
1.鏡頭有更充裕的空間可以塞入並優化各式的元件,例如對焦馬達、對焦鎖定鈕甚至自訂對焦環等
2.更大的進光量,過去『F-Mount』鏡皇的f/1.4光圈在未來可能會進化到以f/1.2起跳
3.更好的畫質表現,小卡口的鏡頭相對的當光線照射到感光元件邊緣時光線是以斜線進入感光元件,在大卡口的鏡頭上光線能盡可能地以直線進入感光元件,在邊緣畫質、失光、色散、紫邊等諸多性能指標上能夠得到大幅的改善
或者,你可以理解成新世代的Nikon可以用f/1.8這個規格的鏡頭就繳出逼近市場上f/1.4系列鏡皇的表現,不管是在畫質、對焦速度、紫邊等性能上,同時還能維持與過去f/1.8相去不遠的重量體積上。
而短法蘭距也能夠減少超廣角鏡頭的設計難度,同時最大的好處是盡可能的縮短機身體積。
卡口直徑
|
法蘭距
|
推出時間
|
|
Z卡口
|
55mm
|
16mm
|
2018年
|
F卡口
|
44mm
|
46.5mm
|
1959年
|
當然卡口不是越大就越好,過大的尺寸會讓機身的體積小不下來,而感光元件前方還會有快門組件等機械裝置擋著,所以法蘭距也不是說想要多短就多短,如何在體積跟畫質中間取得市場能接受的平衡,是眾多相機廠商相當頭痛的事情。
在Z卡口的基礎上,Nikon帶來了這顆令人驚豔的Nikkor Z 35mm 1.8S作為Z卡口的光學技術示範,現在就讓火花羅用以下幾點指表帶大家看看這顆新世代定焦鏡的表現吧!
1.外觀、重量、體積
2.中央解像力
3.邊緣解像力
4.口徑蝕
5.星芒
6.紫邊
7.彗星相差
8.呼吸效應
8.呼吸效應
外觀、重量、體積
Z 35mm 1.8S的外觀很明顯跳脫了過去F卡口的設計邏輯,整體外觀極度簡潔,只在頂部標示了35/1.8S,而側面則是一個低調的NIKKOR S的銘牌,這個S標記取代了過去頂級鏡頭的金圈而成為象徵新世代鏡頭的頂尖規格。
根據官方說法,未來S Line的鏡頭都是標配N奈米塗層
Z 35mm 1.8S的對焦環是全金屬製品,摸起來手感相當好,轉動時阻尼調教得非常棒手感一流。除了作為對焦功能外這個對焦環還可以用來自定義功能,現階段可以轉動對焦環來改變光圈甚至曝光補償,雖然現階段能自訂的功能還算有限,但是未來會加入其他什麼功能是值得期待的。
同時,整個鏡組的接縫均有做防塵防滴處理,鏡尾處也有一圈不甚明顯的防塵防滴橡膠環。另一個有趣的小細節是,Z卡口的電子接點從過去9點變成現在的11點,應該是因應為了未來更多的電子功能而開發。
與自家F卡口的1.4G、1.8G放在一起,直徑與35mm 1.8G相仿但是鏡身長度大上一號,火花羅也幫大家整理了三顆鏡頭的規格比較
F 35mm 1.4G
|
Z 35mm 1.8S
|
F 35mm 1.8G
|
|
光圈葉片數
|
9
|
9
|
7
|
鏡片組
|
7群10枚
|
9群11枚
|
8群11枚
|
特殊技術
|
1枚非球面鏡
N奈米鍍膜
|
2枚 ED鏡片
3枚非球面鏡
N奈米鍍膜
|
1枚 ED鏡片
1枚非球面鏡 |
最短對焦距離
|
0.3m
|
0.25m
|
0.25m
|
放大倍率
|
0.19
|
0.19
|
0.23
|
直徑與長度
|
長89.5mm X 直徑83mm
|
長86mm X 直徑73mm
|
長71mm X 直徑72mm
|
重量
|
600g
|
370g
|
305g
|
濾鏡口徑
|
67mm
|
62mm
|
58mm
|
對焦馬達
|
超音波對焦馬達
|
步進式對焦馬達
|
超音波對焦馬達
|
中央解像力
解像力一直是鏡頭的重要指標,這次火花羅針對這張圖畫面中央紅框處放大來檢視解像力
中央解像力方面定焦鏡頭表現都不俗,但是很明顯的Z 35mm 1.8S的表現力壓群雄,若觀察上方格柵以及左下方的石材表面細節,Z 35mm 1.8S從光圈全開1.8極為接近最佳表現,相較之下F 35mm 1.4G大概要到2.8過後才能追上Z 35mm 1.8S的表現,F 35mm 1.8G更要把光圈縮到4-5.6才能與之齊平。
邊緣解像力
邊緣解像力的測試也是很明顯地看出Z卡口的優勢,F卡口的鏡頭大概都要縮到光圈2.8-4之後才能追上Z 35mm 1.8S所展現出來的細節,而Z 35mm 1.8S大概是從光圈2就已經進入最佳畫質階段
口徑蝕
口徑蝕一直是N家不太注重的設計項目,嚴格來說他也不一定算是缺點
如果你有聽過所謂的旋轉散景,其實講的就是口徑蝕很嚴重的鏡頭在畫面邊緣光點或是散景呈現橢圓形,這個測試上三顆鏡頭新的Z 35mm 1.8S的口徑蝕則是比較明顯一點
星芒
對於喜愛拍攝夜景、風景的人來說,星芒一直是一個無法忽視的表現。Nikon鏡頭群的星芒表現在D鏡時代讓用戶津津樂道,所謂海膽狀尖到可以刺破螢幕的星芒在G鏡時代反而沒這麼好。
但是請歡呼吧!進入Z卡口的時代後首顆定焦鏡Z 35mm 1.8S的星芒再度重返榮耀,從光圈5.6之後就開始出現明顯的收斂狀星芒,而在F11-16之後那又尖又細的星芒應該會讓風景玩家愛不釋手。
也期望明年推出的20mm 1.8S以及14-30mm f/4這兩顆鏡頭在星芒表現上也能夠有這等標準。
紫邊
紫邊又稱為色散,是不同波長的光線穿過鏡頭時產生不同的折射率,而不會全部聚焦在同一點上,進而在對比明顯的地方上產生紫色或是綠色的邊緣。
這次Z 35mm 1.8S使用了兩枚ED鏡片,抑制色散紫邊的效果非常明顯,我們將F卡口的35mm 1.4G 、35mm 1.8G通通縮到光圈 f/2來比較,同時對邊緣擷取放大影像,可以看出Z 35mm 1.8S強悍的光學素質,在紫邊抑制上幾乎是不同世代的表現。
如果你仔細看也可以看出這顆Z 35mm 1.8S也擁有超強悍的彗星相差抑制
彗星相差
彗星相差在晚上拍攝時也是用戶感受明顯的表現,雖然縮光圈可以減輕這個現象,但是通常都要縮個兩檔光圈。彗星相差的表現是在大光圈時畫面邊緣的光點會呈現不規則的變形,有時候像鳥有時候像彗星,這不是只有在夜景中才會看見,在白天時也是不知不覺的影響你的邊緣畫質。
在這個比較上我們同樣將各個鏡頭的光圈縮到 f/2 來做同等的比較,Z 35mm 1.8S的表現再度不負眾望繳出非常好的成績,在光圈全開時也幾乎感受不出彗星相差。大卡口讓光學上的設計難度降低,未來N家的用戶應該都可以期待新鏡頭的各項表現。
對焦呼吸效應
對焦呼吸效應是影片拍攝用戶會特別在意的一個點,這個現象是鏡頭在不同對焦距離下會有不同的視角範圍。拍攝影片時弱勢畫面中有對焦點改變的片段,沒顧慮到對焦呼吸效應的鏡頭很容易讓觀眾分心。
實測的結果自然不用說,從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影片拍攝需求的Z系列產品自然都有相當好的表現,對比之下F卡口的鏡頭呼吸效應則是相當明顯
總結:
Z系列產品推出後有些用戶抱怨未來的鏡頭群ROADMAP沒有看到1.4大光圈的鏡頭,只有在明年以及後年有看到NOCT 58mm f/0.95以及50mm 1.2S。但是就火花羅這陣子深度試用Z 35mm 1.8S後,我反倒是認為1.8S系列才是Z卡口最值得期待的鏡頭群。
不但維持過去不管是銷量還是口碑均相當不錯的F卡口 1.8戰隊的輕巧重量(可惜體積還是大了一點),更繳出碾壓自家1.4大四喜系列的頂尖畫質,同時兼顧錄影的需求以及近乎完美的星芒表現,在Z系列機身上也能夠完整的發揮出五軸五級防手震的功能,若要稱他為首顆以光圈1.8 制霸的當代鏡皇也不為過。
如果你是首次要進入無反相機的新用戶,或許可以將Nikon 這次推出的Z卡口未來令人期待的光學設計考慮在內,畢竟機身性能無論好壞大概兩年就會更新一次,而一個卡口能不能禁得起未來30年甚至60年的考驗,或許是更為重要的事情。
0 意見: